上世纪七十年代,在全国掀起了一股“反潮流”的运动,一时间,学校学生反、老师反,针对究竟是“读书无用论”还是“学而优则仕”,轰轰烈烈地闹了一场。时至今日,国已不是当时之国,人也非昔日之众。但,新的“读书无用论”又将其首高昂,蛊惑学生、行骗家长,重庆二万学子更是走到了“读书无用论”的前排,毅然决然“罢考”,在全国又有多少“罢考”的学子?我们对此不得不语出此论:“读书无用论”又在严重挑衅“学而优则仕”。
“学而优则仕”此语出自《论语·子张》,是孔子的弟子子夏所说的。其意为说:“做官的事情做好了,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;学习学好了,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。”孔子说过,“学而时习之”,出仕是“时习之”的途径之一,也就是把所学的、所修的东西应用到从政的实践之中,但是,修身学习是无止境的,从政可以更好地修身,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。孔子还说过,没有修养好就让人去做官,是“贼夫人之子”,也就是说,不学习就做官是害人害己的事情。另外一种解释是,把“优”解释为“有闲暇”,那么,做官以后有闲暇就应该再学习,学习得能够游刃有余了就可以做官。
挑战的另一方就是“读书无用论”。对于“读书无用论”,社会上有些人认为:不读书也能靠自己的能力混得很好,但请注意,这样的人只占极少数。(主要还是江浙一带高智商人的论点)。也有人在说:当今社会研究生不如本科生、大学生不如中专生云云,这和上世纪广为传播的: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不是如出一辙吗?都是些站不住脚的谬论。而“读书无用论”的谬论正是在这些谗言中滋生蔓延。如果从“读书无用论”挑战“学而优则仕”来说,我的观点显然是后者。从社会发展来看,从个人人生成就来看,究竟是“读书无用论”能站住脚还是“学而优则仕”更有市场,明眼人一看便知。毕业后谁更能在社会上站得住脚?谁能更有成就?答案就很明显了。“优仕”必将成为“优势”,“白丁”充不了“状元”,有着“优仕”的“优势”,你“白丁”如何去比?拿什么资本去运作?单凭祖上的遗产过招?一时可占上风,整个人生又如何?有着“优势”的“优仕”,整个理论修养和人文修养都比你高一筹,你能不服吗?如果按照“读书无用论”的逻辑,那么最优秀的人非连斗大的“一”字也不认得的文盲莫属!
重庆是全国著名的四大直辖市之一,城市的发展犹如鲲鹏展翅,大有搏击天下之势,但从两万学子“罢考”而言,我对此不敢苟同。目前的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,就业的压力是比以前要严峻,但在政府的协调和扶持下,这种现状肯定不会持续很久的。也许有人会吼:你是站着说话腰不疼!我想这是一部分人的“共识”。我不否认书读得越多,就业面也就相对变狭窄了。因为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,研究生有他的专业,你不可能让一个学卫星导航的去干社区的保洁员,那也是“大材小用”了,暂时的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是正常的。但是,无论从洞察问题的眼光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看,研究生总体来说都要比本科生强,尤其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上,这是毋庸置疑的,也是无可厚非的,读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,而且它的价值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。
“读书无用论”就是过分强调能力的重要性。江浙商贾、徽商、晋商等等,他们是很聪明,凡事都能上手。如果他们读书多点书,提高理论素养,那么他们的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。今天的义乌,打造了世界级的商贸城,迈步闯进了国际流通领域,他们中间是“读书无用论”的结果吗?如果他们真是“读书无用论”的产物,那么电子商务又是谁在做?邮件又是谁在发?我们不能用一个年广久来判定“读书”就是“无用”!同样智力水平的人,读过大学的跟没读过大学的人一比,差距马上就出来了——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。联想的老总、咱们网易的老总不是还在孜孜不倦的学习新的知识吗?我承认在校生目前学习的有些科目确实在社会上运用不多,但是,我们没有办法否认,我们在学习大部分某些人认为是无用的东西的时候,就算以后用不上,我们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“无用的科目”潜移默化。所以我说否认读书的重要性,是浮躁的表现,是不理性的举止。
“读书无用论”和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比拼,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决出胜负的,是“读书无用论”占据上风?还是“学而优则仕”更有市场?我们暂且不论,历史自有公论!成功便能证明一切!我们准备好了!
评论